从“门外汉”到“巴州儿保”金字招牌的缔造者(兒童婦幼保健院嬰幼兒)

[人物简介]冯晓燕,女,汉族,生于1975年,现任巴中市巴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。2018年当选为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委会委员,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,连年被评为巴州区卫健系统先进个人 。
从医25年,冯晓燕尊重生命,始终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病患;她勤奋上进,努力钻研儿童保健知识,并在其供职医院首设儿保中心,她以高超的医技和热忱服务,唤醒了巴城市民的儿保意识,在她和同事们的精心呵护下,一个个幼小生命茁壮成长。短短几年时间,儿保中心发展为该院的王牌科室,在巴中同类医院中享有盛名。
走在大街上,经常有小朋友拉住冯晓燕的衣角,甜甜地叫她“冯妈妈”。每当这个时候,冯晓燕的内心洋溢着浓浓的幸福。金杯银杯不如百信的口碑,对于一个儿保医生来说,还有什么比家长的信任和儿童的信赖更幸福的呢?

尊重生命 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个患者
救死扶伤,是医生的天职和使命。
工作不到两个月,一条幼小的生命在冯晓燕的怀中逝去。25年过去了,冯晓燕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。
1994年,冯晓燕中专毕业进入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卫生院上班。一天,店子河村的一个才三个月大的幼儿,被爷爷奶奶抱着来到医院,孩子高烧,抽搐不止,情况十分危急。冯晓燕给孩子供氧之后,抱起孩子向几百米外条件更好的中心卫生院飞奔,然而不幸的是,尚未来得及抢救,孩子在她怀中停止了呼吸。
“如果我具备丰富的医疗知识、如果医院的条件更好一些,这个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。”自责、愧疚和痛苦之后,19岁的冯晓燕,一个才上岗两个多月的职场“菜鸟”,对于生命、对于医生这个职业,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从此,冯晓燕苦学各类知识,抓药、打针、简单的伤口处理等,都能应付,很快成为当地卫生院的“全才”。为了让娃娃少受苦,她仔细观察、体验血管的走向和脉动,练就了“一针见血”的穿刺绝活,家长经常点名要她给患儿打针。
遇到农村来的老年患者,在他们输液的间歇,冯晓燕会从隔壁小饭馆,为他们端上一碗馄饨或一杯热开水。时常有乡下患者的亲属找上门来,只要她在家,不管天晴下雨,也不管白天黑夜,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走。
“卫生院新来的女医生技术好、对人也好”,冯晓燕的名声不胫而走。久而久之,人们不再叫她“冯医生”,而是亲切地喊她乳名“燕娃子”。
忘我奉献 把工作当家业来做
2007年,冯晓燕以优异成绩考入巴州区妇幼保健院,担任手术室护士。
2008年“5.12”汶川地震那天,冯晓燕和同事推着一位临产的孕妇上五楼手术室。电梯行至中途遭遇地震突然“卡壳”,狭小的空间闷热难耐,受到惊吓的孕妇浑身颤抖不止,冯晓燕不停地安慰对方。10多分钟后,医院临时发电,冯晓燕配合医生保证母子安全,顺利地迎接了“地震娃娃”。
此时,她才想起刚刚10岁的儿子还在学校。当她飞奔到学校时,不少学生已被家长接走,她的儿子还站在操场上,担心妈妈看不到自己,身材瘦小的他双手高举着一张写有“冯晓燕”三个大字的纸牌。看到这一幕,冯晓燕的眼泪夺眶而出。因无暇照顾孩子,当天傍晚,她送儿子到城郊车站,暂时将儿子送回曾口老家。
当时,冯晓燕的爱人还在曾口镇上班,一家人分居两地。她既要工作,还要照顾孩子。尽管如此,工作却从没落下,有时她正在家里炒菜,接到单位电话,一阵小跑就冲过去,遇到紧急事情,儿子就骑自行车送她。轮到她值夜班,儿子就不回家,放学后直接来到她身边,做完功课后就在值班室睡觉。“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,当家庭和事业不能两全是,我选择把事业放在第一位,就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家庭和更多家庭。”冯晓燕由衷感慨。
这种高强度、高压力、熬夜奔波的工作生活状况持续了近两年。2009年9月16日,冯晓燕连续作了三台手术,其中两起是急诊抢救病人,晚上8:30分,当最后一台手术结束时,她晕倒在手术室的更衣间里,她醒后就急切地问值班医生,病人现在怎么样,血压回升了吗?
冯晓燕不顾家人劝阻,不肯请假休息,坚持自己用药调养,也要坚守工作岗位。两天后,冯晓燕病情加重了,单位送她到市中心医院检查,发现其颅内有8处占位性病变,后到华西医院诊断为脑部多发性硬化疾病,此病病因不明,世界罕见,且无法治愈,复发率高,只能对症治疗。出院时,医生特别叮嘱不能过度劳累,尤其不可熬夜。
浴火重生 打造“巴州儿保”金字招牌
几个月后,冯晓燕回到了单位。院领导考虑她的身体状况,将其安排到一个相对轻松的科室——儿保科。
那时的儿保科,只徒有其名。冯晓燕和另一位同事干得最多的事,就是签发婴儿出生医学证明,除此外无其他业务。
病得这么严重,还上什么班呢?周遭异样的眼光、无所事事的空虚,让刚刚经历一场生死劫的她异常压抑,常常感觉喘不过气来,甚至让自己患有轻度抑郁。
这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!
冯晓燕下决心改变。既然在儿保科工作,就要为婴幼儿做些什么。没有基础,那就从零开始。她翻遍儿童保健方面的书籍,又自费订阅报刊杂志。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,到儿童营养评估、智能测评、心理行为发育指导,冯晓燕啃掉一块块硬骨头,攻克一道道难关;她不仅自己学,还带动同事们一起学,每周例行搞一次集中培训。
2013年,冯晓燕抓住到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中心进修学习的机会,完善了巴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中心3年发展规划,并全力推动区妇幼保健院二级乙等创建工作,当年顺利通过专家评审。2014年,她学以致用,逐步开设儿童生长发育监测、儿童早期发展综合训练、小儿智能发育测评、儿童营养指导、听力筛查、视力筛查,幼儿园入园入托体检等业务,还在城区医院中率先开设NBNA(新生儿神经行为)测定和一岁以内神经运动20项检查,儿保中心办公室从原来的两间房扩张到一整层楼,医务人员也由原来的2人增至6人。当年服务人群达2.5万人次,年增收160多万元。2015年又引进高素质人才,开展儿童早期发育评估、出生缺陷干预、骨密度检测等业务。2016年又以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为动力,进行0至6岁残障儿童筛查、婴幼儿孤独症筛查、婴幼儿智力测评、言语测评、儿童身高发育门诊等新项目,仅新技术运用实现年增收100万元。如今,儿保中心已成为巴州区妇幼保健院的王牌科室和金字招牌。
天蓝色的墙壁,粉红色的座椅,细致入微的检测、亲切耐心的问询,进入儿保中心,仿佛走入了一个温馨的家庭。冯晓燕则亲自坐镇儿童心理行为和高危儿管理、儿童身高发育门诊,最多时候,她一天要接待七八十人次,每天的所有检测结果,都要汇总到她手中。相较于节节攀升的经营业绩,冯晓燕更看重市民们儿保意识的觉醒。“以前,很多家长认为,婴幼儿不哭不闹,吃得饱睡得香就是健康的表现,现在,大家的观念转变了。”她认为,这才是儿保中心真正价值的体现。
坐在家长和婴幼儿中间的冯晓燕,始终面带微笑柔声细语。其实许多人不知道,她的身体并未痊愈,每天都会服药,每年都要复查。不过她喜欢这种状态,身子累,心中却充溢着快乐,因为忙,就暂时丢掉了不快,也没有了杂念。
从曾口镇卫生院到巴州区妇幼保健院、从手术室护士到儿保专家、从“轻度抑郁”到浴火重生,既有岗位的改变,也有命运的剧变。但贯穿其25年职业生涯始终不变的,是热爱——对职业的热爱、对生命的热爱。
因为爱、因为奉献,生命才更加绚烂,世界也将更加美好。
手记:
恪尽职守乐奉献,大爱无疆赤子心。冯晓燕满怀对事业的虔诚,对儿童健康的执爱,用心智和汗水书写着平凡而精彩的人生。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情怀、彰显医者大爱,充分表现了妇幼保健人的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貌,引领了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、德行天下的价值追求。
【如果您有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微信关注:ihxdsb,报料QQ:3386405712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