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初创故事:IT人转型创办洗车公司_大有可为(洗車初創公司)

香港汽车美容初创企业「洗车侠」就针对令许多车主头疼的洗车问题,提供上门洗车服务,成为香港本地传统服务行业结合移动应用程序的成功案例。
洗车难一直是让许多车主头疼的问题,面对这一行业痛点,上门洗车APP应运而生。
产品概念源于生活经历
「洗车侠」创办人杜振康在大学时期修读的是电脑学系,毕业后在资讯科技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。

随着手机程序应用范围的日益广阔,他相信这个市场暗藏众多创业机遇,于是放弃了稳定的工作,与朋友自立门户,着手为中大型企业编写网站及应用程序。公司此前成功推出了一些颇具创意的产品,例如洗手间搜寻器「冲厕」。
除了是一名典型的IT人,杜振康也是一位爱车之人。因此,他在日常的生活中留意到香港的有车一族有不少烦恼。
市场上的洗车服务由于利润不高以致服务质量参差,促使杜振康从中思考如何在洗车这项业务中有所发展。
在某个周末,杜振康在路上看到了一条长长的车龙,原来是各个车主正在等候使用加油站里的「自动洗车机」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市场上的洗车服务参差不齐。
有感于此,杜振康同时联想到了UBER的经营模式,萌生了「上门洗车」的概念。了解本地市场的需要,又要身为车主的经验、配合IT技能,杜振康最终于2015年成功独立创办了有别于传统的上门洗车公司「洗车侠」。
通过专门的手机程序,车主可以快捷便利享受上门洗车、打蜡、镀膜等一系列汽车美容服务。2016年,「洗车侠」获得了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的最佳移动应用程序奖银奖。
根据香港情况,杜振康成功引入外国的相关技术应用在洗车服务上。
为解决人手短缺问题发展为社企
在企业初创时期,由于人力短缺,公司大部分运作由杜振康一手包办,他甚至会亲自替客户洗车。
不过,随着业务增长,人手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,他遂向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等社福机构寻求协助,聘请各类型的待业人士,包括退休长者、精神病康复者、家庭主妇等。已登记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接订单,按个人能力安排工作量。
没想到的是,这一举动最终令洗车侠发展成为一家社企,并且通过其业务回馈社会。
洗车侠同时是一家社会企业,为本地弱势社群提供专业汽车美容培训,创造就业机会。
说到香港的初创生态,杜振康认为香港的低税制非常适合做生意,但高昂的工资对初创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。
虽然他的两家初创公司分别是数码港和科学园的培育毕业生,成立初期得到了资金和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各项帮助。但是在完成一年的培育期后,政府并没有继续为支持初创企业的业务发展铺路。
「政府的公营机构试用计划只集中在生物科技和机器人等高科技项目,且大多限于采用创新及科技基金下的研发成果。对于我们这类业务性质较为生活化的初创企业则没有任何行动支援。」
杜振康认为,政府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网络,如果能针对政府不同部门的需求与本地初创的业务配对,优先使用初创企业的服务,将是对初创企业最大的帮助。
以「洗车侠」为例,如果政府或者公营机构可以将旗下部分车队交由他们清洗,不仅能直接为企业提供商机,还能增强其他普通客户对企业的信心。
香港政府有不同资源帮助创业人士,但未能善用并妥善分配资源去满足各方面的发展。
资金方面,香港的投资者大多聚焦地产、股票市场,本地的天使投资者大多期望能得到短期回报,使部分初创行业不容易受惠。
因此,杜振康希望香港政府放宽眼光放宽,支援各行各业,让香港初创行业更百花齐放。
疫情下专注汽车消毒服务新冠疫情下,各个行业均受影响。杜振康表示这次疫情是公司成立五年以来面对的最大困难:「因为疫情的关系,很多人都是在家工作,多了不少空闲时间,自然会选择自行洗车。从而造成客户大量流失」。
有鉴于此,「洗车侠」针对市场需求而做出改变,于疫情期间专注在汽车消毒方面发展,终于令营业额回升。
杜振康的创业之道就是相信自己、勇于尝试,以市场的需要为营运方针,不断配合近年流行趋势发展业务。下一步,杜振康希望在香港建立「汽车网络」,为车主提供一站式的全面支援,包括提供行车资讯、路面支援、牌照更新服务等,从而增加市场渗透率。
「洗车侠」未来逐步发展为一站式全面支援,加强市场渗透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