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的乡愁是一条弄堂_一袭旗袍_一缕乡音_却又不止这些(鄉音弄堂鄉愁)

上海话剧舞台上,散发出越来越浓的海派味道。
一段跨越时空的上海往事被搬上舞台,贬贬褒褒,是是非非,岁月老人淡然一笑。
△ 虽然高楼大厦越来越多,

但逼仄的弄堂,仍是上海人心中的乡愁
于是,那些弄堂里的往事被搬上了舞台
乡愁是一份眷恋,
是魂牵梦绕的追寻,
回味上海的过去,
也是一种乡愁与诉说,
可是上海的乡愁,
又好像不止是舞台上的一条弄堂,
一袭旗袍……
01
一条弄堂
既然是老上海的故事,必须是生长在弄堂里的。
就像所有老上海的故事,9月的《金家花园》的故事就发生在德昌坊这条弄堂里。
△ 舞台剧《金家花园》海报 ©郭新洋
弄堂里有两个女人,年龄相仿,金婉莹和卢水娟,既是主仆,又情似姐妹,一起相伴成长。
故事跨越了半个世纪,每一个时代,上海和她们都有自己迷人的一面。
几乎用了十年,土生土长的上海编剧洪靖惠调动了她全部的人生记忆,才架构出这部戏。
金婉莹和卢水娟就像她儿时弄堂对面洋房里的漂亮阿姨,温柔浅笑,精致又坚强。
△ 《金家花园》主创 ©郭新洋
这次参加演出的钱懿说,“上海女人身上有着从外婆、妈妈到女儿代代相传的家教,讲话要细声细气,仪态要大方得体,生活要精心打理,那是自然形成的一种上海味道”。
△ 发布会现场也仿佛一个上海弄堂 ©郭新洋
优雅的还有剧中的花园洋房。
遍布上海的花园洋房是老上海留下的一张名片,成为今天上海诸多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。
剧中的金家花园便是这样的代表,洋派讲究、富丽堂皇。
△ 剧中的复古道具 ©郭新洋
不过,也许走过洋房的转角处,你就会发现弄堂口的烟纸店,那里你来我往,家长里短,这就是上海的味道。
02
一缕乡音
今年5月,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将年度大戏这一奖项颁给了《繁花》,足见这部戏对这座城的影响,也能看到这座城对此类故事的期待。
△ 舞台剧《繁花》海报
众所周知,《繁花》是上海的一本书,写尽了上海这座城。
而舞台剧《繁花》则是上海的一台戏,演尽这座城。
书是用上海话写的,戏也是一样,飘散着浓浓的乡音。
△ 小说《繁花》
写《繁花》的金宇澄说:“下笔时,我的耳边仿佛总有位苏州口音的上海老先生,一个人慢慢讲,声音不温不火,不高不低,再麻烦的背景名堂,再吵闹的男女对白,先生总是笃定泰山,有哭有笑,有俗有雅,说得源源不断,像是用不着我考虑,我只要听,只要记就可以了。”
所以,剧中自然全程上海的乡音。
△ 金宇澄在《繁花》发布会上 ©胡晓芒
当然,让上海动容的《繁花》怎么可能只有上海话。
虽然小说是一部充满烟火气的上海弄堂史诗,满溢着怀旧感,但舞台剧《繁花》的主创和主演却几乎都是一批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。
多媒体动画、电子乐的加入,使得这部剧有了很多跨界的现代感,视觉部分可谓此剧最大亮点。
△ 舞台剧《繁花》剧照
只不过,年轻的演员们在演绎和拿捏旧上海的芸芸众生和市井群像时,终究还是少了几分岁月的积淀。
03
一袭旗袍
除了房子和声音,上海风情怎么能少得了旗袍?
记得当年《长恨歌》被搬上舞台,就像《繁花》一样,满城期待,观众们都等着《长恨歌》揭幕那刻,看看舞台上将呈现怎样的上海旧痕遗梦。
△ 舞台剧《长恨歌》海报
小说中,王安忆从女性角度,用细腻而绚烂的笔调,描写了上世纪40年代“上海小姐”王琦瑶命途多舛的一生。
剧组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原著精髓,在舞美、服装等细节上都下了大功夫。
△ “上海小姐”王琦瑶
小说中那些令人备感亲切的老弄堂,贵族气派的花园豪宅,带有神秘气息的爱丽丝公寓,都与“上海小姐”一道“立”在舞台上。
△ 舞台剧《长恨歌》剧照
舞美的处理亦实亦虚,爱丽丝公寓的核桃木家具,平安里的竹壳暖瓶在舞台上一一还原,蕴含着上海人身在里弄怨里弄、离开里弄想里弄的特殊情感。
最重要的是旗袍,毕竟旗袍在王琦瑶一生中,是极具表现力的重要元素之一,据说服装设计师光图纸初稿就画了50多幅。
△ 王琦瑶的旗袍十分精致
除了这些经典,这些年,还有“上海三部曲”——《大商海》《永远的尹雪艳》《犹太人在上海》,从各个维度呈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人情世事、时代特征和文化韵味;
还有还原老上海经典场景的沉浸式体验《慈心相伴的年代》,展现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,上海滩发生的人文气象的变迁……
△ 音乐剧《犹太人在上海》 ©郭新洋
上海舞台和生活一样,
有过去有未来,既平凡又精彩,
有怀旧有时尚,既包容又创新……
马上评|家的味道
前几天,慕名去看了一场如今一票难求的《石库门的笑声》,很高兴听到全是正宗的上海话,聊的都是衣食住行,全是上海的味道,就连笑声也像大饼油条豆腐浆一样,热气腾腾。
△ 独脚戏《石库门的笑声》颇受欢迎
上海的舞台上,上海的味道越来越浓!
很多人以为,上海的味道不只有咖啡、洋房、老马路旁的梧桐树,也有电车、排骨年糕跟大闸蟹……上海的味道,你不扎根下来,你尝不尽;你要是离开几年,你朝思暮想。
其实,这不是什么特别的味道,这是家的味道。
舞台上,正在讲的故事,其实不也就是家的故事,炊烟袅袅,鸡毛蒜皮,爱恨情仇……
那些曾陪阿拉长大出门右拐就能寻到的上海味道,如今弯弯绕绕又回来了。
氤氲在幽静的弄堂里,躲藏在一身优雅的旗袍下,家的气息扑面而来,只消一缕,便叫人泪眼朦胧。
新演艺工作室
作者:吴翔
编辑:小开
图片:郭新洋、胡晓芒、主办方以及网络